白鲸鱼🐳
发布于

血清胆红素

胆红素 (bilirubin)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降解产物。肝脏通过摄取、转化和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在胆红素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代谢的变化通常反映肝功能的异常。

 

胆红素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临床上判定是否有黄疸及黄疸类型的重要依据

 

 

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

 胆红素的生活轨迹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为橙黄色。了解胆红素,我们需要知道体内的胆红素从哪里来,又代谢到哪里去了。

 

胆红素来自哪里:体内80%以上的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超寿限的红细胞,凋亡后其中的血红蛋白游离到血液中,形成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的转化变身:血液中游离的间接胆红素被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转化成直接胆红素。

 

胆红素的排泄:进入肝脏经过魔法变身的胆红素,随着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内,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还原成为胆素原。其活动范围有三个:随粪便排出,这也是正常便便为黄色的原因之一;约10%-20%在肠道被重吸收进入血液,一部分经由肾脏排出,是尿液的主要色素之一;一部分再次进入肝脏,从肝脏再进入肠道,这一过程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一、何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基于化学反应的分类:1913 年 Van den Bergh 根据胆红素是否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将其分为直接胆红素(CB)和间接胆红素(UCB)。能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不能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必须有“加速剂“的参与,如甲醇、咖啡因等试剂,才能反应的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

二、何为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CB):是指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为血液中的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进入肝脏后,受肝脏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溶于水,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故又称直接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UCB):也称游离胆红素,血液中还可有极少量既未和白蛋白结合也未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游离胆红素,这种游离胆红素称为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需要有加速剂增进其溶解度后发生重氮试剂反应,故又称为间接胆红素。

在加速剂存在的情况下,血清中所有胆红素都参与反应,其测定结果为总胆红素(STB或TB)。

临床上,通过检测TB和CB,可以计算出UCB,即:UCB=TB – CB。

参考值

 

TB:1.7~17.1μmol/L(0.1~1.0mg/d),

CB:0~3.42μmol/L(0 ~0.2mg/dl),

UCB:1.7 ~13.68μmol/L(0.1~0.8mg/dl)。

临床意义

 

胆红素为脂溶性有毒物质,肝脏对胆红素有强大的解毒作用。正常情况下血中胆红素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当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引起血中胆红素增高,并出现黄疸症状。

临床上常根据病因不同,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胆红素检测对黄疸的诊断、鉴别、程度、病因、疗效分析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 判断黄疸有无及程度

①TB>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肉眼未见黄染);

②TB >34.2μmol/L 为临床肉眼可见的显性黄疸(出现巩膜、黏膜及皮肤的黄染);

③TB 在34.2~171μmol/L 为轻度黄疸;

④TB在171~342μmol/L 为中度黄疸;

⑤TB>342μmol/L 为重度黄疸。

2. 分析黄疸原因

2.1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一般皮肤黏膜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癌痒,TB<85.5μmmol/L,UCB 增高比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明显,CB轻度增高,尿胆原明显增加,无尿胆红素。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引发溶血性黄疸,常见病因: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伯氨喹、蛇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的溶血。

2.2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多由各种致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引起,为轻、中度黄疸,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癌痒,其他为肝脏原发病的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TB为17.1~171μmol/L, CB与UCB均明显增加,黄疸型肝炎时,CB增加幅度多高于UCB。尿中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而尿胆原可因肝功能障碍而增高。此外,血液生化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肝细胞性黄疸常见病因:各种肝实质性损伤,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中毒性肝实质损伤等;

2.3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主要临床表现为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尿液发黄、大便呈陶土色、皮肤癌痒等。实验室检查血清CB明显增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因肠肝循环途径被阻断,故尿胆原及类胆原减少或缺如。

常见病因:肝内外胆道阻塞性疾病和肝内胆汁淤积,如胆石症、胰头癌、胆道肿瘤、胆管炎、胆道闭锁,以及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泥沙样结石和癌栓、华支睾吸虫病、肝细胞损害(特别是疾病后期)、Dubin-Johnson综合征和 Rotor 综合征等。

3. 判断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时以UCB增高明显,阻塞性黄疸时以CB 增高明显;肝细胞性黄疸时CB及UCB 均增加。

4. 解释临床难以解释的现象

有时肝炎恢复期出现血清TB及CB很高(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尿胆红素阴性,是因为血清中出现了与白蛋白牢固结合、分子量大、半寿期长 (同白蛋白,为21天) 代谢慢、不被肾小球滤过的δ胆红素。

 

正常及三种黄疸胆红素代谢检查鉴别表
  血清 尿液 粪便
TB CB UCB CB/TB 胆红素 尿胆原 颜色
正常 1.7~17.1 0~6.8 1.7~10.2 0.2~0.4 - 0.84~4.2 浅黄
溶血性黄疸 ↑↑↑ <0.2 - ↑↑↑ 变深
阻塞性黄疸 ↑↑ ~ ↑↑↑ ↑↑↑ > 0.5 ++ ↓或- 变浅或白
肝细胞性黄疸 ↑~↑↑ ↑↑ ↑↑ 0.2 ~ 0.5 + ↑或正常 浅或正常
备注:TB、CB、UBC、尿胆原的单位为μmol/L, 胆红素为定性试验
5. 其他
血清总胆红素有助于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严重程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数种继发性贫血(主要见于癌症或慢性肾炎引起),血清总胆红素减少。
浏览 (705)
点赞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