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数据库

 

数据库标识符: 42252258-727e-4a0b-8b18-d9f9fc992bd1
数据库名称: 伤寒与副伤寒
关键字: 伤寒与副伤寒
摘要: 本数据库收集了自2004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报告的全部伤寒与副伤寒病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按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病种分别统计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死亡率等统计汇总数据及相关原始个案数据。
最近修改日期:  
负责单位名称: 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
负责单位通讯地址: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负责单位邮编: 100050
负责人联系电话 : 010-58900412
资源分类标准名称: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数据分类编码
资源类目名称: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
资源类目编码: m
访问控制:  
URL地址链接 : http://www.phsciencedata.cn/Share/index.html?42252258-727e-4a0b-8b18-d9f9fc992bd1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本病分布中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百分之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本数据库收集了自2004年网络直报以来报告的全部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分地区、年龄组性别、职业和病种多种维度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等。